行业资讯陕西省互联网协会网站 > 新闻资讯 > 行业资讯
摄影师和助手们在低声议论,“没想到他这么配
2009-12-07 10:31
2009年11月26日全国第一届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在北京会议中心召开。中国互联网协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胡启恒出席并作了《迎接网络传播时代》的主题演讲。胡启恒是中国互联网发展的见证人和开山者之一,她分别从“传播是影响社会进步的核心元素之一、互联网——变革传播方式的伟大科技创新、网络传播、网络时代的公民文化素养”等方面阐述了互联网的缘起、成长和逐渐成为传播领域主角的过程和精彩案例。她的演讲生动,内容丰富,给与会者带来了很多启示,因此,我们根据录音资料将其整理、编发,以便与更多的互联网界和传播学界的同仁分享。——编者
以下是胡启恒演讲的内容
各位传播学界的专家:
我今天在这儿站着感到非常惶恐,真正是班门弄斧,我既不懂传播,也没有传播学方面的任何学养,但人家说得好,弄斧一定要到班门,所以,我今天抱着这样一个心态前来向大家求教,把我在网络传播学习过程中的一些浅显的认识跟大家分享,主要是向大家就教。
“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促进人们精神生活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
——胡锦涛总书记2008年6月20日
网络传播时代在胡锦涛总书记这段话里讲得非常清楚,互联网界已经把他的话当做我们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的座右铭。我今天主要是从“传播是影响社会进步的核心元素之一、互联网——变革传播方式的伟大科技创新、网络传播、网络时代的公民文化素养”这几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认识。
传播是影响社会进步的核心元素之一
首先我认为传播是社会进步的最核心元素,人际沟通是文化发展的起因和结果。人类文明是围绕人际沟通方式而发展进步的。结绳、石头上刻字、象形文字、刻图案等,都是为了记录思想,与后人分享。
语言文字的出现,大大地促进了人类的发展,历史上所有的媒体技术的伟大发明,如造纸,活字印刷,电话电报,等等,无不成为人类社会进步到更高阶段的里程碑。
信息环境是人和社会发展进步的核心要素。研究人的神经系统在早期幼儿期间发育的专家,他们的实验结果表明, 0-3岁的孩子,他是否有一个开放的环境,不断有东西来刺激他,对他的发展会有很大的影响。语言在我们人的大脑进化中有很重要的作用。UNESCO曾定义“文化(Literacy)”为:能够读和写。在19世纪的时候,一个有文化的人就是能够读书、写字。但现在不够了,伴随着沟通技术的进步,“有文化者”永远是与“沟通”在一起的。所以“文化”与“沟通”是紧密关联的。这就说明传播业的重要。“文化,是一种能力建设,既不断学习以达到自己目标的能力,丰富知识和挖掘潜力,并全面参与社会交往,与社会相沟通的能力。”所以一个封闭的社会,生活在贫乏的信息环境中的人民都必然要远远落后于世界。
互联网是变革传播方式的伟大科技创新
互联网是变革传播方式的伟大科技创新。它是在电报、电话、无线电和计算机发明的基础上才有的突破,并引发了信息时代的革命。可是,互联网与历史上其它科技发明很不相同。第一,互联网并不是由于某一个科学的先发现就紧随其后。比如居里夫人发现了镭,然后就有了原子弹。互联网不是这样的。创新思想是互联网起源的真正原因,而这个创新的思想就是关于人际沟通方式的创新思路。要在人际沟通方面有一个创新的思想,也就是传播理论,这方面有创新,才产生了互联网。互联网的思想先驱和奠基人是一个跨心理学和计算机这两个领域的科学家。
互联网与其它科技创新所不同的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由于互联网本身结构的原因,它是一个“智慧在边缘”的网络,也就是说它的创新发生在应用上。互联网的建设、发展、创新都是发生在工程科技与社会应用的交界面上,它和传播、沟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不是说做好了一个网络你用就行了,而是网络在应用当中得到发展的。
第三个不同的是,它不像电能,电提高了我们的生产力,互联网不只是通过提高生产效率来影响社会,而是直接参与了社会生活,成为社会中不可缺少的成分,从而变革我们人类的生活。
从互联网媒体来说,“全球网络”思想的奠基人和先驱就是J.C.R.Licklider,Licklider 1962年描述的网络跟我们现在的互联网已经相当的接近。他认为当全球范围内这些都用计算机来工作和思想的这些人都互相链接起来的时候,他们能够从任何一个角度,任何一个地点来沟通和交换信息的时候,这世界将发生巨变。这就是Licklider的一个传播理论的创建,当时美国的国防部就有这样的眼光,他们把这样一个心理学家和计算机学家于一身的人任命为美国国防部ARPA信息技术研究计划的首任领导,互联网由此起步。
互联网从传统电信网走向一个开放的网络,它有若干个基本核心的创新,它的创始人之一Robert Kahn 决定开发一个适合于开放架构的计算机通信协议,于是,他邀请了Vint Cerf合作设计这一协议。他们的合作产生了TCP/IP协议,TCP/IP协议是互联网的标志,从此奠定了互联网的基础。这些科学家发明互联网时都才20多岁。2004年他们获得了图灵奖,这是计算机界的诺贝尔奖。
什么使互联网迅速延伸全球?这个事情说起来很复杂。我认为简单地说:第一、它的架构是开放的,它不需要任何人批准就能加入。只要技术协议符合即可。它是网中之网,网间之网。第二,所有的网络用户都是网络的创造者,所以全世界千万人的创造才能,因为互联网平台而得以释放。你可以随心所欲,想到什么就做什么。另外一个就是互联网的核心技术发明专利权被发明者放弃了,全都成为网上的开放资源。这一点曾经在中国还有些误解,觉得互联网是美国人创造的,我们会不会向美国人交专利费?其实这是完全错误的,所有的核心技术都是开放的,这使得互联网能够迅速延伸全球的重要原因。
比如我们大家都熟知的万维网www:开始是欧洲粒子物理实验室CERN的Tim Berners-Lee,为自己工作的需要,研究的一个软件,结果发展成为全球信息网。像Yahoo, 创始人David Filo 和 Jerry Yang两个年轻人为了在网上收集篮球明星的资料,开发了分类和编辑网上资料的技术,随之创建可定制数据库,雅虎由此诞生。
再比如Google。 Sergey Brin 与Larry Page在斯坦福大学攻读计算机博士学位期间创造了一种创新的网页搜索算法 PageRank,1998年他们建立Google 搜索引擎公司。
P2P,网络数据分布传输。在一家网络公司工作的Bram Cohen 带领团队开发了网络数据分布传输技术,把每一个共享数据的用户都看作平等的“种子”,使数据的上传和下载脱离了特定服务器,缓解带宽的短缺,大大提高了数据传输速度。
2002年,他们在一个黑客论坛上公布了源代码,目的是更多人使用可以完善技术。两年内用户超过两千万,使P2P成为共享音乐,视频的首选主要方式。
视频分享网站YouTube。发明者的动机缘于想用简单的方法把搞笑的晚餐会录相与朋友分享。现在每天上传到YouTube的新视频内容达6.5万条,每日视频浏览量突破1亿次,相当于美国网民每人每天看一段短片,等等。这些都是在互联网的应用过程中,一不小心就来了一个影响全球的大的创造。
Web 2.0是一个划时代的技术,它的创始人Tim O’Reilly,他利用web2.0在公共空间进行展示,聚合那些由不同个体创造的分散式微内容,在这种情况下那些本来容易被忽视的内容转而拥有了全新的价值。这是一个全新的内容创作模式和消费理念,也是网络传播的一个里程碑。所以互联网在不断创新中自我塑身,形成了能力空前的传播平台。
电话是一对一的,广播,电视是一对多的。Web 1.0是多对多,网页只是一个浏览界面。到了Web 2.0的时候,才有了现在的传播媒体,也就是多对多,用户参与创作,网站,读者和作者形成联合发布体系。网页是创作和全球发布的平台,不再只是浏览和冲浪,从此模糊了受众与制作者的界限,这就是网络新媒体的里程碑。
全球互联网用户发展到17.34亿,2000年到2009年6月底全球用户数增长率为365%。
移动电话用户,全球超过20亿,中国7亿;“迎接下一个10亿”,是互联网面临的挑战。
全球互联网用户语言排名前10位,英文第一,约47800万,中文第二,约38400万。
互联网在我国发展的特点。一个是发展迅速,据CNNIC测算,截止2009年9月30日,我国网民已达3.6亿人,互联网普及率27.1%, 已超过了世界平均普及率,这个普及率才是值得重视的。我们的宽带网民很多,社交网络发展迅速,微博客开始兴起。农村互联网发展速度持续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互联网正在向边远地区延伸,2008年底全国98%的乡镇通宽带,27个省份已经实现“乡乡能上网”。2008年中,共为12364个行政村开通了互联网,全国能上网的行政村比例达89%;已经有19个省份基本实现行政村全部能上网。
手机上网迅速崛起。2008年底,手机上网用户达1.2亿。其中约4千万在农村,占农村网民总体的比例高于城镇。
网民年龄结构有所变化。半年来30-39岁网民占比从17.6%上升到20.7%,40岁以上的网民占比有上升趋势。总体上虽不断呈现成熟化的趋势,但青少年网民仍占比51.8%,半年增幅5%,1.75亿人。
网民的收入重心仍在低收入人群。网民学历结构仍在继续向低学历人群倾斜,小学及以下程度和高中程度占比有所上升。
网络传播
现在有太多的全球话题,经济全球化,气候变暖,温室气体排放,移民,反恐,金融危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等等,任何一个国家独自不可能解决。这些全球的话题就是生产国际新闻的驱动器。几十亿人要从世界各个角落提供消息,对这些问题发表意见和看法。
移动电话和互联网都属于参与技术,在Web2.0时代,这样的技术在全球普及,与对于国际新闻和新闻参与性的客观需求相结合,必然产生出亿万新闻制造者:“公民媒体”的发展势不可挡。一个新的传播业正在悄然兴起。它以全新的方式制造和传播消息和新闻,跨越国界,全球共享。
所以有人说,一个国际传播的黄金时代正在向我们走来!
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市场,因为我们现在口袋里有了钱。在这样一个动态的世界中生存,不管是发达世界中的老板还是打工者,都不得不渴求了解更多全球经济形势,了解在世界其它地方,特别是在中国,发生了什么事情,政策和国家关系的演变等问题。因为这些已经与每个人的经济生活息息相关。所以中国传播事业面临更加大有作为的时机。
由于数字技术在新闻的制作方法,分发渠道,经营模式等方面带来的变革,出版已变成简单易行的事情,大量出版物堆积在书店无人问津,是比“被盗版”更使作者伤心头疼的事情。这就直接或间接地造就了全新的传播环境,造成新闻供求关系的换位。新闻由短缺资源变为异常丰富的资源,而眼球,即人们的关注,才是最短缺的资源。这是网络传播时代的一大特点。公民媒体(citizen media) 的迅速扩张更强化了新闻资源的极大丰富。
用户不完全受控于过去的门卫。网络传播时代最大特点之一,是用户有了多选择的自由。不完全受控于报纸和期刊的编辑部(门卫),我可以自行从Google新闻首页提供的数以万计的新闻故事中选择。这是网络传播受到青睐的重要原因。各大门户网站与地方媒体,公民媒体合作,将各地消息第一时间直接传播到全球 ,这也是互联网的一个特别的能力,它把地方新闻和国际新闻的界限模糊了。一个本来是小小的地方新闻经过网站直接传播到全球,它就成了国际新闻了,这是当前多数网络用户获取新闻的途径。
网上的专业媒体仍然是网络传播的主力。世界著名的媒体集团都在网上建立了自己的阵地。我们也一样,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等等,“大的,在网上还是大”。就是说,在网络传播时代,巨头主导的趋势没有改变。虽然摆脱了“门卫”,但在海量信息中寻找,还是要有人帮忙,这个帮手就是搜索引擎。这又产生了新的“门卫”,搜索引擎有商业利益,用户对此也有反感的地方。于是,有些网站就实行了真正的、民主的“普选”,由网民来挑选哪些文章该上要目,即使这样,也不完全公正。因为这里面还有假选票。
社会(公民)媒体是WEB 2.0时代的一个代表。它提供网络用户唾手可得的自选,自编,自印,互动,搜索,总之完整的传播系统和创新信息环境。博客,视频博客,微博客,SNS,RSS,podcasting, 专业化搜索引擎,wiki系统,社区网络,专业网络,总之,令人眼花缭乱的工具和服务,构成了全新的,社会媒体的生产和发布环境。
网络传播模糊了新闻发布者和受众的边界。社会媒体在全球爆炸式发展。从根本上动摇了新闻发布权力绝对集中的传统格局,这对管理者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公民媒体的价值定位不在于采取中立的、客观的态度。例如在藏独问题上中国公民的愤怒完全不是客观冷静的,也不是中立的。它虽不可能取代正规的国际新闻报道,但是却具有自己独特的新闻价值。当时,很多外国朋友告诉我说,对法国和CNN以及其他一些外国媒体对中国的歪曲报道,他们是通过网上才知道真相的。
博客很活跃。我们互联网协会今年举办中国互联网网民文化节,结果发现我们的博主中有很多各领域饱学之士,博文中不乏精品,令人刮目相看。
博客选择的最热门的领域还是针对“社会现象”,与2007年相比增加了很多,主要原因是我们现在网络热点事件很多,博客作者发表个人言论参与公共事件的热情高涨,表达欲望得到彰显。
与以往相比,中国的博客作者群体,越来越多地表现出理智成熟的一面,大多数博客作者认同网络世界与现实生活有着相同的道德价值观,认为博客作者发布在网上的言论,同样要受到现实生活中道德规范与法律制度的制约。
网络传播对我们的影响很大。探讨新技术对人类大脑和行为影响的“iBrain”一书作者,加州大学神经科学与人类行为学教授Gary Small,认为新技术在生活中的普及可能会使我们变得更聪明。研究表明,经常使用互联网所造成的智力激惹,会使我们接受新的信息,认知的发生和处理等大脑活动的过程变得更有效率 。
我们的性格特征也在发生着悄然的改变。过去我们请一个外国专家来作报告,做完报告后提问的时候,教室里鸦雀无声,没有人提问,现在还没等主持人说提问题,台下就已经有人举手了,发言非常踊跃。
我们的“新生代”明显区别于他们的父辈,他们更喜欢独立思考,不会轻易被人愚弄和欺骗。他们更善于表达,交往,沟通,对其他人和周围环境的感知更为敏感,更勇于担当和采取行动。5.12汶川大地震时,80后和90后都有很好的表现。
具有特色的分众,小众,正在形成具有话语权的社会元素,例如环境保护的热心人士,宠物和小动物保护热心人士,残障群体,见义勇为者,妇女权利保护者等等。
还有一个受到世界重视的就是中国创造性的网络文学,以怨而不怒的调侃、嘲讽滑稽的文字游戏为特征,但它又说了很多重要的事情,外国人觉得很了不起。他们认为我们中国的互联网是有严格监控的,他们把这种监管比作中国的网上万里长城。他们认为我们的防火墙很厉害。但就在这样一个严格监控的互联网上,能够产生这么丰富、活泼的网络文学很了不起,这是中国互联网一道亮丽的风景,这对我们中国人的思想和文化交流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网络治理方面,西方往往是孤立的强调接入网络的自由和网络上的言论自由,我总是说,这个自由我们是要的,但是它不是孤立的,它要和公民对社会的责任意识的成长,以及政府对其依法监管水平的提高这三个因素同步发展,我们才会有一个和谐的网络。
有一次我们谈到实名制的问题,我觉得实名制可以是前台匿名、后台实名。如果我不犯法,谁都无权去查询我是谁,一旦我犯了法,查询实名的权力只有法律拥有。我国社会所需要的保障公民合法的言论自由,并且有利于加强公民责任意识的后台实名制,必须以政府依法行政为前提,不能随意抓人。所以我认为建设和谐网络社会,政府是主导,行业要自律,公民重素养,媒体扛大旗。
网络传播在我国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传媒产业走向世界,时不我待。高度集中的内容审查制度日益遭到严峻挑战。无论如何加强防控,也不可能完全消灭不同的声音。封堵技术和反封堵之间的竞赛永无止境,对于建设和谐社会的影响,从长远看,可能正是一付治本的“药方”。和谐的前提是存在多种不同的声音,而不是只有一种声音。国家长治久安需要国民的主体有成熟的理性思维,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有能力行驶公民权,遇事能够做出正确判断和选择。
参与的过程,表达自己的同时就是学习,比较,思考,修正自己的过程,有机会更多了解世界,知道更多不同看法,可能是促使公民社会更快趋向成熟和稳定的必经之路,千万不要小看数字传播,它将从根本上对我们国民素质的提高起到长期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网络时代的公民文化素养
媒体文化素养跟教育有关系,所以我很关心它,它指的是 “获得信息和知识的能力”。对于“有文化的人”的最低要求是脱离文盲状态,能读,会写是获取信息和知识的第一步,也是最初级最基本的文化素养。媒体二字,表达的是信息从制作存储到传播以及被接受和理解的全过程,是“信息与人之间,人与人之间沟通的中介”。
在信息时代,只是能读,会写,不能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的机遇,不足以成为有竞争力的社会公民。信息时代公民的文化素养要素:首先是要有使用现代媒体工具的知识和技能。比如你有了好照相机,能不能及时拍到好照片,并把这些照片尽快地发到你想要的地方去。再比如微博客,非常快,一秒钟之内达到六七千人,现在有些国家很重视微博客,每天至少要写上几条介绍他们政府的主导性意见从微博客平台发出去。这就是说媒体人首先要会使用这些现代工具。其次是对信息的内容进行理解分析和批判评价的辩证思维能力,在网上看的信息不一定都是真的,你有能力去分析鉴别。第三是人际沟通,社会交往中的法理与伦理道德修养。你在网上随便公布人家的私生活,这不仅不道德,而且还违法。
网络传播时代使每一个网络用户都获得了从未有过的话语权,拥有了通过网络直接影响社会,甚至影响国家形象的巨大能量;同时网络也为传播低俗文化,违法违规和侵犯公民权利的信息提供了空前的方便。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能同步提高每一个人的社会责任感,使社会公民意识在全社会范围大幅度提升,在法律不能完全覆盖的角落,不可避免会发生危害社会,有损公民利益的恶行。公民社会的成熟,不仅只限于参与,还需要有教育。
参与,将有助于提高关于社会公德的观念,从而加快社会的进步。然而,没有强大的社会教育环境,仅仅有参与的机会并不足以使个体转变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信息时代要求公民具有相对成熟的辩证思维能力,才能在积极参与和分享时代机遇的同时,正确理解和接受媒体信息,善于保护自己和儿童。我国在英皇娱乐教育中对于ICT(Information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简称ICT)技术注入资源较多,但对于信息爆炸时代公众的辩证思维能力建设,以及社会交往沟通中法理和伦理道德的教育和引导,还需要大力加强。公民媒体文化素养的薄弱,对我国信息化新媒体发展的制约和不利影响,将日益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欧洲国家非常重视这个问题,他们还专门做了一个调查报告。欧盟为了能抓住ICT提供的信息社会机遇,认为必须使自己的人民具有使用及参与新媒体环境的能力,能成为积极行动的,有批判能力的公民。其关键在于媒体文化在欧洲的普及。于是,在欧洲推进媒体文化建设,提高欧洲人民的媒体文化素养,被提到了信息时代国际竞争力的高度,成为整个欧洲一个战略性,综合性的目标。
什么是媒体文化?目前没有一致同意的简单定义。与媒体文化平行的概念是传统文化,即读和写的能力。媒体文化是读和写音视频,而不只是文字。英国OFCOM定义为:在多种环境背景下访问(使用),理解,并进行通信的能力。更高的要求是,从认识和理解信息的能力上升为批判思维能力,例如问询中肯的问题,分析和评价所得到的信息。
例如,一个有媒体文化素养的人应该能使用电子节目指南找到自己需要看的节目,他可能对节目持有自己的看法,也可以只是欣赏;他可以认识到,节目制作者是打算对他施加某种影响;他可以通过节目的互动功能与节目进行互动,或者给制作人打电话;他也可以用电子邮件与节目制作者交换意见。他还应该能使用现代传播技术制作他自己视频音频内容。
媒体文化素养是一个国际研究热点。许多发达国家早已将媒体文化素养的问题看作是建设先进的信息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给予高度重视。有些国家制定了完整的计划,逐步推进提高公民的媒体文化素养。IAMCR(国际媒体和通信研究学会)2010年会议以“通信与公民意识:对危机和变革的再思索”为主题。
未来的网络是云计算。云计算就是把更多的计算能力提到云端。比如我们在自己的汽车上装了一个GPS,以后你的汽车就可以直接与云端沟通,你要到哪里去,你的显示屏就会收到来自云端的信息,告诉你哪条路畅通,哪条路堵塞。建议你走哪条路最好。未来网络无所不在。ICT将把更加多样化的信息服务引进我们的生活。
我们将生活在包含嵌入芯片,传感器和智能系统的各种设备包围之中,网络提供信息,服务,关怀,方便,同时也带来更多风险。人类社会上升到信息社会阶段,社会观念和伦理道德水平也必须相应提高。这需要政府主导下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今天的会议是研究国际传播的,外文局有诸多的外文专家,我在这里请教一个词,什么是Cyber?
Cyber在中国有人把它翻译成“信息”,也有人把它翻译成“网络”。Cyberworld有人说是“信息社会”,也有人说是“网络社会”,这些翻译都是不够自洽的。对于什么是Cyber?我们曾做过调查,很少人认为它是虚拟的。看来我们的国民已经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
Cyber的确不是虚拟的,它虽然看不见,摸不着,想想看,我们周围有多少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电磁波也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可以穿过墙壁,侦查我们现在在说些什么,你能说它是虚拟的或虚幻的吗?不是。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Cyber, Cyberworld及其有关问题将与我们的生活发生日益密切的关系。钱学森用英文写的《Cybernetics》被人翻译成中文《控制论》,但Cyberworld翻译成“控制世界”显然是不对的。我觉得“泛在的信息世界”,或“泛信世界”,也许是一种可能的理解。Cyber,肯定是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它包含信息通讯技术,电磁、工通讯等。人类是世界上唯一能构造一个区别于自然世界的人类物质世界的智慧生物,我们创造了自然世界意外的一个人类的物质世界。这个Cyberworld肯定是人类创造的物质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它在人类创造的物质世界里又具有独特的特性。我们看不见它,也摸不着它,但它却以独特的方式与人类创造的非自然世界发生交叉和重叠。Secondlife网站是一个很好的例证。网络社区和你的现实生活完全以一种独特的方式交叉互相重叠了。诸位都是从事外文工作的,希望大家对这个问题产生一点兴趣。
我觉得中国的对外传播事业已经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飞跃发展和进步。在我国强大的传统(平面)媒体的团队身旁,出现了新的力量:网络媒体,他们的声音正和谐交融于我国传播事业之中,合奏出美妙乐章。网络信息社会必将在我国传播事业身上加盖鲜明的时代标记, 而网络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将长期比翼双飞,互相补充,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不可替代的贡献。
受到各国重视的公民媒体文化建设,对于建设一个拥有高素质社会公民的,和谐的社会主义强大国家,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是一个值得我国有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关注的问题。
关于与世界充分沟通和交流的信息环境,我想补充一点感想。刚才王部长讲的时候我就在想,我们的开放为扩大我们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打下了最好的基础。我曾经看到过一些很好的研究报告,尤其是最近看的一篇报告印象很深刻,是关于中国绿色能源的,这个报告写得非常好,从我们政府的政策到各地风能的发展,太阳能的发展,各种绿色环境的因素以及如何改造我们的传统工艺等,分析透彻,且积极、正面。我一看作者,一水儿的老外。这是一个外国的中介组织做的,目的是为外国新能源企业集团提供咨询,那些新能源公司要来调查中国的市场。所以,我认为传播业的产业链可能不是一个线性的延伸,它是一个网状的,多维的。有些东西跟传播原本没有关系,比如能源,纯粹是发展工业的,还有很多是关于科技的,我读过很多科技报告,都是中介组织做的,非常公正,这都是因为我们开放,他们才有机会来采集我们的数据,独立的做调查,然后他们写的报告在国外产生的影响,比我们自己官方媒体发的稿子更让人相信。外国人总认为我们官方的东西有propaganda(宣传)的成分,但如果是第三者做的,他们就会相信这是真实的。中国进步了,我们的开放是最根本的进步,这要感谢邓先生!
谢谢大家!
《网络传播》记者潘天翠根据录音整理、编辑